重庆人文科技学院
学术委员会2016年年度报告
建设和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,是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。根据教育部《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》和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条例》精神,学校学术委员会2016年开展工作如下:
一、学校学术委员会2016年工作报告
1.调整学校学术委员会
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情况,结合学校机构和人员调整的实际,经院务会研究,于2016年4月对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,其调整后的组成人员如下:
主任委员:何向东
副主任委员:张卫平 李长泰
秘书长:孙 敏
委员(以姓氏笔画排序):
双海军 刘卫华 苏 伟 李 真 杨晓琼 肖宇翔
余建桥 汪林林 宋奇成 张 红 张友刚 陈世联
袁恩培 袁智忠 高廉平 黄俊林 魏洪丘
2. 组织评审学前教育等3个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材料
根据《关于开展2016年学士学位授权审核申报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学校3月开展了学前教育、工程管理、农村区域发展等3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工作。学术委员组织专家对3个专业的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。5月,3个本科专业均已通过重庆市学位委员会评审,成功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。
3.指导专业结构调整,评审2016年新专业申报材料
为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,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,学校4月启动申报“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”的工作。结合学校发展需要,学校拟申报通信工程、物联网工程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。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了4个专业申报材料并报送重庆市教委,9月顺利通过重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到校评审。2016年学校撤销社会工作、微电子科学与工程、戏剧影视美术设计、绘画等四个本科专业。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
4.以特色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
8月,按照重庆市教委要求,学校共申报重庆市高校“三特计划”中“特色专业”6个,学术委员会评审了申报材料。其中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重庆市高校“三特计划”“特色专业”立项,财政资助100万元。迄今为止,我校共有重庆市特色专业3个。
12月,为做好我校首批 “重庆市特色专业”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的结题工作,学生委员会参加了学校首批“重庆市特色专业” 自评工作,要求专业建设小组按照申报书建设方案,认真梳理成果,查重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及时进行整改。
5. 完成了2015年科研成果的评审,科研教改成果不断增长
学术委员会完成了对 2015年全校科研成果奖励统计评审及奖金发放工作,按照新科研认定与奖励办法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奖奖励办法(暂行)》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研教改成果认定办法(暂行)》,共奖励金额2,053,408.5元,比前一年增加 13万元。2015年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84篇,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3篇(中青年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);主编出版著作、教材共11部(中青年教师担任主编6部);参展中国美协艺术作品1项。2016年,教师参与科研教改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,立项校级项目35项,立项市级以上项目18项。
6. 召开科研工作会,修订科研管理文件
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改进科研工作,12月底召开科研工作会,总结2014年新的科研奖励办法执行以来的科研教改成果,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和“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”,修订科研管理文件,建立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,引导教师的科研教学方向朝着应用型发展。
7. 加强项目管理,规范学术行为,加强学风建设
开展了2014年“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研教改项目”结题验收工作,按期提交结题材料11项,申请延时结题8项,撤消项目1项。根据《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》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《关于贯彻落实<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>的通知》要求,学校制定《2016年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方案》,宣讲《发表学术论文“五不准”》以及教育部和学校的学术不端查处办法,将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融入到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中。组织高年级本科生、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研骨干参加全市集中宣讲教育报告会。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的通知》进一步完善学术规范管理机制。
2016年学校派遣多名教师参加全国重要学术会议,回校后进行交流学习,收获巨大;校内共开设学术讲座50余场,聘请了校内外教授来我院讲学,极大地开阔了全校师生的眼界,学术氛围日益浓厚。
8. 启动首届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
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,奖励取得创造性教育教学成果的团队和个人,学校制定了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办法》。教务处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开设了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及申报要点分析》讲座,启动了学校首届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。共评选成果奖18项,为学校申报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垫底了基础。
9. 认真开展专业评估
根据重庆市教委《关于印发<2016年重庆市属高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实施方案(试行)>的通知》(渝教高发〔2016〕56号)要求,我处认真组织了英语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会计学三个专业相关的二级学院和机关职能部门,根据专业评估试点实施方案,对三个专业从师资队伍、课程教学、学生发展、科学研究、国际化水平、社会声誉等六个方面对专业建设质量水平进行分析,如实填报了相关数据并自评分数,提交了支撑材料并积极配合评估院做好问卷工作。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,对深入了解本科专业建设状况与水平,建立健全本科专业预警机制,引导和促进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,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。
10. 指导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
积累前期转型试点专业建设经验,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,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定了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》,对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,专业实践学时不低于专业总学时的30%,有的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甚至达到了50%以上。同时,将原实践实训课时17学时计算为1学分,调整为25学时计算为1学分,大大提高了学分的应用技术技能内涵。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“专业知识+实践技能+创新创业”的基本思路,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,开设校本创新创业类课程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》,出台了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管理办法》,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。
二、学校学术委员会2017年拟开展的工作
1.指导制定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17版本科专业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意见》,指导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制订教学大纲,并审议定稿。
2.审议学校2017年科研管理文件和其他需要学术委员会通过的教学管理文件。
3.指导学校2017年新专业申报,评议新专业申报材料。
4.指导特色专业建设工作。
5.评议物流管理、视觉传达设计、环境设计、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四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材料。
6.评审认定2016年科研教改成果;评各级科研教改项目的申报材料。
7.加强学术委员会自身建设,保障学术委员会规范有效运行。加强学术委员会自身建设,保证学术委员会委员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地履行职责。完善运行机制,健全会议制度、议事规则、公示制度等,建立健全对委员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,维护学术委员会的公信力。
8.根据学校工作安排,依据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术委员条例》,在学校学科建设、学术评价、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。
9.继续完善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建设。落实秘书处的工作人员、经费、办公条件等,为学术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。